幸福该是什么样,似乎有些不好定义。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幸福它不是烦闷、不是抑郁、不是无聊、不是憋屈、不是压力大……
那么伪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最近,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个白皮书说,通过调查,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据互动百科网的解释,人们就把大城市这些看着光鲜,内心幸福感并不强的状况称为“伪幸福”。
大城市里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吃好的穿好的,住高楼开轿车,看着多让人艳羡,怎么会感觉不好呢?当事人则会说,当然不好了,因为工作压力大,因为时常感到无奈无力,因为经常寂寞无聊等等。这样又何来幸福之说。
实际上这里牵涉到幸福的两个方面,外人看着好,这是广义的身份满足,社会学有个概念叫做“镜中之我”,就是从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来认识自己,从而达成一种身份的获取。至于无奈、压力大等则是个体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我的感受。那么这里说的伪幸福,就可以说成不是完全“不幸福”也不是完全“幸福”。从外在来说,他是幸福的,从内在来说他则是不幸福。
很多人从什么中产阶级的下流化等等来解释这个概念,也有教授们干脆否认这个概念的合理性,认为这种提法是研究者强加给被研究者的,不够严谨。
要我说,这个概念倒也无可厚非,它指代的是一种分裂的生活体验的或为似是而非的状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态,从上面提到的内外层次来看,主要是现代人过于注重外在身份的获取,而忽略内在感受。在很多人看来,幸福的生活是有个标准配置,比如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等。整个社会通常也以这些来判断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当多数人这样看待他人的时候,也同时会把这些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
对于具体生活来说,硬套很多标准是粗暴的行为,无论是外部强加还是自愿应用。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型号独立的,有人是自行车,有人是拖拉机,有人是法拉利。你非要用法拉利的标准给自行车配汽车轮胎,后果可想而知。轮胎是牌子货,但是蹬起来就会很辛苦。
穿着好看但不合脚高跟鞋,可从他人艳羡的眼光中收获快感,也会有从脚部神经传来的痛感,带血的微笑,这就是分裂的体验。
让心满足还是让脚舒服,这是一种个人选择。只是,我们需要明白个中逻辑。
幸福,确实是个体感受。内心强大的,可以不关注外人眼光,注重舒适就好;内心弱小的,在乎他人眼光的同时也不要让自己憋屈。二者能融和者,才是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