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杨本伦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村官之父:杨本伦

从“京官”到“村官”,从广州到河北再到山东,他不为“权”而活,不为“钱”而生,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正在默默地向人们证实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18年前,在国家人事部任职的他,放弃国家人事部的优厚待遇,主动要求回山东农村老家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位拥有硕士学历的村支书。硕士村官一时名震大江南北,并就此写入历史。 

  在干了6年村支书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挂冠而去,转而从商。 

  18年后的今天,他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就是中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杨本伦这18年走过的人生历程。

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1986年,杨本伦放了一颗 卫星。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曲师考人大研究生他是第一人,印证了班主任的话: 或许鸡窝里能飞出金凤凰吧。

    1989年毕业后,杨本伦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考试录用司上班。杨本伦老家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从农家 平步青云到中央部委工作,他成了父母的骄傲,村民家喻户晓。

    可是,1992年,杨本伦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人事部到东北庄村当村官。他当初的想法是:在清闲的工作岗位上,总觉得无所事事,感觉体现不出人生的价值,内心苦闷。只有到最基层,才能锻炼自己,了解实际,了解社会。

    他的想法没人理解!父母流着泪说:你十多年的苦读难道就这样白费了吗?人事调动处处长最后挽留他说: 小杨啊,你现在说 后悔了,我把调动书一撕,你还是人事部的人。民政部一位副部长说: 你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不用说去做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杨本伦毅然决然地带着热情回到了东北庄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一次视察人事部时了解到此事,当即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6年,埋头苦干。   

    从199210月至19984月,杨本伦在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将近6年。这期间,他重新组建村领导班子、完善土地分配制度、建农贸市场、发展果林调整产业结构、贷款建立村办企业……

    每一件事情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超出了他的想象。 

6年间,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经历了多少磨难,受了多少委屈,只有杨本伦自己知道。 

东北庄村地处沂蒙山区,是个偏远的山村,2500口人的村子非常贫穷。杨本伦脑子里有个宏观构思:当时的农村发展已经由大投入型向资源开发型发展,进行农业种植业调整,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进行荒山治理,鼓励村民发展个体经济。    可就在将宏观思路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杨本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村民传统的思想是最大的障碍。在一次规划土地时,一位村民对着他嚷: 你挖自己的祖坟行,可你想动我家的祖坟门儿也没有!类似的冲突接连而来,杨本伦没想到在农村工作这么难。
    为刺激当地经济,杨本伦倡导发展个体,可在偏远山区一没人才二没资金,村民的市场意识薄弱,根本无法实现。后来,杨本伦付出巨大努力成立了几个小厂,但不久便无法经营下去。杨本伦号召村民发展林果经济,可林果业要在四五年后才见效益,村民却看不了那么远。
    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中,杨本伦感到困惑又痛苦。每年县里都让报村民人均收入,有人劝他虚报点,可杨本伦说: 老百姓没收入那么多,你报上去有什么用呢?
    1998年,县里调他离开东北庄村,到县委党校任副校长。春节刚过,杨本伦简单收拾了行李,悄然离开了村子,没有一个人送行。
    离开时,杨本伦有三件事没有 处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小尾寒羊的发展、理顺村班子。
    几年后,听说当时按他的号召发展林果业的村民,一年收入达到了四五万,杨本伦感到由衷地欣慰。

  尽管自己的“村官”之路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让杨本伦高兴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任职锻炼。他认为,国家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是双赢之举,对农村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提升都有好处。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与我当时已经有很大不同,党政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帮带机制更加健全,相信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

去农村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然杨本伦在当村官期间屡屡受挫,最后不得不黯然离乡南下打工。但是至今,每每谈及当年辞掉京官村官的选择,他都认为是正确的。

  我当时希望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 杨本伦坦率地说,因为在中国人民大学上研究生时就是学的国际政治。

  1992 年,春天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中国正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着,许多政府官员纷纷下海经商。28岁的杨本伦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我当时也在想:我究竟是想挣钱还是做事?” 杨本伦说,选择去农村当村官并不是冲动之举。

我觉得,要想在政治上真的有所建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基层的了解,二是对自身的磨炼。杨本伦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哲学,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向实践要结论而我们大部分人当时是直接从校门进入机关大门,实践方面的知识很缺乏。杨本伦说。

打工十年隐身他乡
    我身上有很多大学生普遍具备的 毛病,我们需要正视它。打工的经历让我知道,一个人骨髓里的东西不可以也不可能改变,它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动力。

     离开东北庄村后,杨本伦并没有到县委党校任职,他直接冲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这时是19984月,从此杨本伦从公众的眼中 消失了。
    此去深圳的原因自然是解决生存问题,杨本伦还想感受一些新鲜气息。一位同学对他说: 要想实现自身价值,还是去私营企业打拼,那里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杨本伦非常赞同,他先来到了一家做制服的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一听他是闻名全国的硕士村官,便请他做总经理助理。
    虽然名头很大,但就是一个普通打工者,这一点杨本伦非常明白。
    深入企业后,杨本伦突然发现自己的市场意识明显落后了。南方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效益,这本是市场经济的规则,可杨本伦却看不惯老板 急功近利的做法,总想去改变老板,结果可想而知。之后的几个月里,杨本伦又接二连三地换了几个企业。

    杨本伦在南方沿海城市摸爬滚打了一年以后,遇到了转机。

  19981117 日,《南方周末》一篇《硕士支书泪别乡土》的报道再次把杨本伦推上舆论前沿,许多人纷纷给杨本伦写信,其中几封信来自河北黄骅信誉楼商厦。

  河北黄骅信誉楼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百货零售业为主的股份制商业企业。就全国来说,它根本算不上是多大的企业,但是我觉得它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却是国内少有的。总经理张洪瑞也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所以我觉得它的潜力是巨大的。杨本伦说。

初到公司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公司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商场都是晚上八九点钟关门,信誉楼平时6点就关门。而且,每逢国家法定节日,往往是商场生意火爆的时候,信誉楼却给全体员工放假,商厦关门停业。杨本伦说,就凭这一点,中国很少有企业能做到。

实际上,有一件事感动了杨本伦:虽然是大企业老板,可信誉楼老总张洪瑞非常朴素,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不像一些企业老板那样摆阔。这让杨本伦感受到,信誉楼在做事,是个有生机的企业,企业着重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与南方只求竞争效益的管理截然不同。
    这和自己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

“我要从售货员干起”

  19993月底,漫天飞雪,杨本伦却感觉很温暖。

杨本伦带着行李来到了黄骅。在沧州下火车时,张洪瑞竟借了一辆桑塔纳轿车亲自到车站接他。

初来乍到,杨本伦对于零售业没有任何认识,他放下铺盖转到上海,到零售企业寻找感觉。一个月后回到信誉楼张洪瑞给他准备的岗位是总经理助理,并给出了比自己还高的月薪:1200元。杨本伦说:我跟你一样就行——800元。并且,他要求从售货员开始干起。于是,35岁的杨本伦成了信誉楼男装部的一名柜员

售货员柜组主任商品部经理楼层经理,他一步一步体验了一遍。3个月后,他才正式坐到了总经理助理的办公桌前。

1999年底,企业研究发展战略,很多人认为应多元化发展,比如建信誉楼饭店、信誉楼房产等。可杨本伦却提出:我们应该做自己熟悉的!
    张洪瑞采纳了杨本伦的意见,200110月,信誉楼第一家连锁店在青县落成,杨本伦任总经理,随后向淄博、莱芜等地迅速发展

2005年,杨本伦回到山东淄博,投资5000万元,在桓台成立了淄博信誉楼商业有限公司,这是河北黄骅信誉楼商贸有限公司在省外的第一家子公司。杨本伦淄博信誉楼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晃到了2008年,杨本伦的事业发展非常顺利,可他是个不安现状的人,这时他对中国企业的股权模式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信誉楼推行的是一元化的岗位股,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的能力、贡献和职务授予股份,如果离开岗位,股份也随之结束,这样企业的股份永远掌握在有贡献的人手中。
    杨本伦想实践清华大学魏杰教授提出的二元化股份制,也就是在信誉楼岗位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般企业的资金股,这样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杨本伦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创业!
创业伊始不屈汉子再创奇迹
    为实践一种股权模式而创业,这话用在别人身上显得堂而皇之,可在杨本伦身上却很真实,中国知识分子的较真促使他再次成为焦点。
    “如果换我,在信誉楼打一辈子工就行了,衣食住行样样无忧。放弃舒服的董事长职位而进行创业何必呢?你都40多岁了。面对朋友的疑问,杨本伦说: 这是我人生的最大选择,甚于当初回乡当村官。
    从2008年夏天开始,杨本伦利用工作之余考察了数十个县城,他的要求很苛刻:足够好的位置、足够大的场地、足够强的购买力等等。最终,他选择了平原县。这年128日,他和平原新世纪购物广场签订了合同,租赁1.2万平方米,成立信誉楼加盟店——平原成和商厦。
    和诸多创业者起步时一样,资金是摆在杨本伦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有创业想法时,很多朋友都表示投资入股,可真到落实时,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他们怀疑杨本伦的二元化模式能否把商场搞好。
    签订协议前一天晚上,还没有资金保证的杨本伦急了,他一晚上没睡,打了上百个电话筹集资金。资金基本落实时,天已放亮,杨本伦用凉水洗了把脸,走进了签字仪式现场。
    有了资金,还需要人才。杨本伦通过多年认识的朋友,招来40多名零售业高层次人才。杨本伦说: 他们能来,一是信誉楼的支持和我个人的影响力,再是新股份模式的影响力。之后,杨本伦又在平原本地招聘了800多个营业员。
    2009912日,平原成和商厦开业了。
    在商厦里,杨本伦作出了几个奇怪的规定:使用现金直接从厂家进货,确保最低进价,没有中间环节;所有员工都加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员工工资与销售额没有关系,卖商品没有提成;整个商厦晚上7点关门,春节腊月29到正月初六不营业。
    杨本伦这样认为:员工卖多卖少和工资无关,避免了恶意推销行为,保证消费者能买到适用的商品;为员工入两险,让他们有归宿感,确保员工的稳定性;晚上早关门、春节不营业影响了商厦收入,但保证了员工的休息时间,使他们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提供最好的服务。
    正是这种与一般商厦不同的经营模式,让杨本伦的商厦迅速成为平原县零售业的焦点和消费热点。
    10月的一天,一位顾客拿着一个馒头找到商厦食品部,原来营业员不留意卖给顾客的馒头上沾着一小片塑料袋。这事传到杨本伦耳朵里,他毫不留情地 批示:处罚该员工100元!
    一个馒头的故事由此在顾客中盛传。
    虽然成了商厦的老总,可杨本伦却朴素得让人难以置信: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很多员工都开着车上班,可他除了步行,就是打的,俨然一个普通百姓……

如果说杨本伦由京官村官再到打工仔是为了证明自己不为而活,那么从广州到河又回山东则是要证明自己不为而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了杨本伦心目中越来越明晰的目标。

打赏

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杨本伦的人生价值》有一个想法

  1. 本人是因为对杨总的崇敬才总结此文,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无需著名出处,本文属半原创,因为对杨总并不太熟悉,只是他的故事感动了我,大多数内容从网上摘的。如果对此文有问题,欢迎与我联系。

发表回复